当前位置 :
【践行核心价值观倡导节俭新风尚的作文】
 更新时间:2024-04-20 19:28:37
1人问答
问题描述:

践行核心价值观倡导节俭新风尚的作文

安钊回答:
  当前,节俭养德全民行动正在各地广泛开展,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.节俭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坚守的主流价值观,是全体社会成员传承中华优秀文化、涵养时代风尚的精神载体和行为方式.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崇清尚俭已经有了好势头,我们应该倍加珍惜、更加努力,用“微”行动的涓滴之水汇流成河,聚起激浊扬清的正能量,促进社会风气有一个新的更大的转变与提升.   深化认识知行合一   在许多人的眼里,俭约就是不浪费粮食,就是节约水、电、纸,绿色出行、不乱扔垃圾等行为.俭约必须体现在生活细节和具体行动之中,这没错,但要实现知行合一,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擢升对于俭约的理解.俭约不仅仅是一种行动,更应该是一种生活观、自然观,涵化进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.   对个人而言,俭约是一种自觉的信念,一种不外求的心境.  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“天人合一”,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解释,天就是大自然,人就是人类,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、结成友谊.放到俭约的概念范畴,就是保持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,与自然和谐共处,不过度索取、浪费污染.因此,正确的节俭观应该是一种自觉的信念,它来自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,来自于对自身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认知和定位,它由对自然的崇敬感、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危机感所产生,是一种对质朴生活的崇尚和发自内心的坚持,而不是为了节俭而节俭、为作秀而节俭.   此外,节俭更应该是一种不外求的心境.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诸如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,并非不思进取、得过且过,而是一种求诸己,不需要华丽表征来衬托的抱朴守一,而这正是节俭所倡导的.   对现代社会而言,俭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革新,是一项常变常新的社会运动.   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应的节俭观.在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都有了显著提高的今天,对浪费与节俭也应该有新的定义.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已不是温饱问题,而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效果,是工业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挑战.对于水、有色金属、石油等储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来说,节约利用资源、控制污染物排放是继续发展的关键,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.而这样一种节俭观,放到更长时段来看,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.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,形成节约、高效、科学的发展方式,需要政府带头,完善制度、严于实践、巩固氛围,真正让节约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每个人心中落地生根.(谢建东)   节俭观念与时俱进   今天的节俭既是从有限的资源考虑,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,也是物质丰裕之后,对优良传统的传承;是中国家风所坚守的生活方式,也是当下人们不断更新的生活主张.   从古到今,对节俭的倡导从来没有断线.从谚语到节俭故事的传诵可以看出,节俭比享受、奢侈更能滋养人的品格,并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.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,由于物资匮乏,紧缩开支是极其必要的.大多数家庭里,一条裤子穿上很多年,哥哥姐姐穿过再给弟弟妹妹穿,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.那个时候的节俭其实是节省,是一种求温饱状态下的必然选择.改革开放以来,人民的物质文化不断丰富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人们更看重“时尚”“潮流”“生活品质”.那么,为何我们还要提倡节俭?   因为节俭不仅仅是对物资和资源的使用方式,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.无论物资充裕与否,人对物质的计划与使用都应当是取之有度、用之有节.可今天,在无人的房间电灯开着,风扇转着,水龙头的水哗哗流着;在用餐的地方,盘碗堆叠人去菜留;在购物商场,一些人追逐奢华放纵物欲.的确,生活水平提高后,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,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恣意挥霍浪费社会资源、公共资源.对于节俭这一优良传统,我们首先要传承的是“敬天惜物”的价值观念,要创新的是文明理性的消费观念.   现代节俭观不一定要求少花钱或者不花钱,而是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、合理消费,把钱花在需要的地方,或者花钱要取得最大的效用.比如节能灯比普通灯具更节能省电,使用效率更高,那么选一个较贵的节能灯是明智的.前段时间《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》热播,其中对美食与工艺的展示,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一日三餐、一粥一饭背后所饱含的自然价值、劳动价值的尊重——满足口腹之欲,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,感谢为其付出劳动的人们.   提倡节约不是死板地照抄以前的行为习惯,让节俭观念与时俱进,才会有更加科学和更符合实际的节俭行动.
最新更新
查询网(025771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查询网 025771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954号-22